11月21日,“智创融合 匠新启航——‘劳动+’引领下的劳动课程转型实践与探索”主题活动在区劳技教育中心举行。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专家、上海市基础教育劳动教育专指委员、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吴强,嘉定区教育学院中学劳动课程教研员曹立、区劳技中心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徐晓红、上海市南翔劳技教育中心赵钰龙老师及初中劳动技术学科教研组长和任课教师参加活动。会议由区劳技教育中心副主任葛敏霞主持。
▲专家评价指导
吴强教授高度评价区劳技教育中心近年来在劳动教育领域的成效,指出其展现了高度专业与创新精神,形成了“智创、融合、匠新”的办学思想,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坚实理论支撑。在硬件条件受限的情况下,中心加强软件建设,梳理并生成了符合学校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出版了相关著作,体现了进步与进取精神。他强调中心已构建独特的办学思想体系和课程体系,接下来应构建科研体系,形成三维一体,助推中心向更高维度发展,为中心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曹立肯定区劳技教育中心的劳动课程转型成果,并以“智能时代为何仍需机器人扫地”这一话题为引子,做《“义教双新”学校劳动特色课程的实施》报告。他强调,各学校应立足自身实际,探索独具特色的劳动课程实施路径,创新策略,积极开发学生劳动手册,并持续优化劳动课程与管理团队的架构,以确保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他介绍《跨学科主题学习项目设计工具》,鼓励教师实现多元发展,跨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学校汇报展示
徐晓红在汇报中强调,中心秉承“智创、融合、匠新”的办学特色,积极引领“劳动+”理念下的劳动课程转型实践与探索。为响应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发展需求,中心致力于将劳动教育融入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及服务性劳动等多个维度,创新性地推出了“劳动+科技”与“劳动+非遗”两大标志性项目。接下来,中心计划对现行课程评价进行全面改革,旨在建立一套科学、全面的劳动素养评价。在此基础上,中心将着力打造“劳动家”与“劳动嘉”两大品牌活动,进一步深化劳动教育的内涵,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对教师的专业培训,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才。
活动中,葛敏霞与区劳技中心青年教师谭嘉陆分别做《从照明电路到纸电路》和《数字化手段在劳动课程中的实践探索——以木工课程为例》的微报告,内容深入浅出,使与会者深受启发。中心顾美华老师执教项目化学习区级公开课《手捻陀螺——调试探究》。顾老师引导学生亲身参与陀螺的组装、调试以及实验探究过程,培养他们的工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劳动与科学相结合所带来的乐趣。
▲学生活动体验
本次学生活动体验共设置激光微雕、文创体验、AI绘画、布艺挂饰、创意线刻、花草灯笼、饺子工坊、蜂蜜柚子茶制作、多肉种植、志愿服务十大劳动教育体验项目,涵盖了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类。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现场气氛十分活跃,通过亲身参与,他们享受了劳动的乐趣,锻炼了动手能力,培养了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学习劳动技能、增长相关知识,体验劳动的喜悦,感悟劳动的价值所在。
本次主题活动展示了区劳技教育中心在劳动教育领域的积极探索和“劳动+”理念的成效。2025年,中心将对接新标准,深化劳动教育课程转型,引领育人模式变革,加强劳动素养评价,为培养更多创新型劳动人才而努力。